2005年8月31日,星期三(GSM+8 北京时间)
浙江法制报 > 第二版:实话 改变文字大小:   | 打印 | 关闭 
给无德医生戴上“紧箍咒”
李红军

  为了防止医疗冷漠,青岛市将推行急救医疗问责制,急救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如推诿或拒绝抢救危、急、重伤病员,将被罚款乃至追究刑事责任。青岛市市长夏耕近日签发《青岛市社会急救医疗管理规定》,这部将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的管理规定,要求社会急救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应当执行首诊责任制和24小时应诊制,不得推诿或拒绝抢救急、危、重伤病员(据8月27日《齐鲁晚报》)。
  多年以来,“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道主义”一直是医生恪守的一条准则,然而,不知起于何时,这一充满人文意蕴的“准则”却渐渐失去它的原色,取而代之的是“医院门口朝钱开,有病没钱莫进来”,尤其一些遇到突发急病困扰的患者,面对医院的冷漠,他们常常表现出了一种无助的绝望,这种缺失基本人文情愫的冷漠与无情,与我们所倡导的“人文关怀”精神相去甚远。
  记者近下看到二则医生“冷漠无情”的报道,对当今医场上的职业道德的沦丧深表痛心。一则据《齐鲁晚报》8月18日报道,福建省连江县潘渡乡仁山村村民郑铿弟因车祸被送进连江县人民医院抢救,3个小时后不治身亡。这一事件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据悉,郑铿弟死于非命是因为差110元钱迟迟输不上救命血。另一则据《三晋都市报》8月18日报道,两个完全不同的家庭,经历了几乎相同的境遇。杨晓续用了一小时却敲不开值班医生的门,而阎晓才夫妇却怎么也拨不通救命电话,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孩子永远地闭上双眼,成为山西省祁县人民医院太平房里两具冰冷的尸体。医生医德沦丧到如此地步,全社会应该从中反思和警醒了。
    为何会有这样的医疗困境?我想,除了个别医务工作者医德操守丧失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建立一种行之有效的问责制。常言道:人命关天。可在一些无德医生那里,“人命关天”早已被“惟钱是尊”所取代。在这样一种“冷酷思维”的支配下,上演一幕幕“见难见死不救”的悲剧,实乃文明社会的悲哀。对于危、重病人来讲,时间就是生命,多一分钟抢救,就有可能及时挽回一个人的生命,耽误一分钟,则极有可能让人命丧黄泉。对于医生来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树立一种“危重病人至上”的理念,只有这样,才与人道主义精神相吻合。
    这次青岛市作出具体规定,对危重病人不能推诿抢救,并推出急救医疗问责制,无疑给那些无视危重病人生命权的无德医生戴上了一道“紧箍咒”,它彰显了一种应有的道义和社会责任,这样的规范和要求是对草菅人命行为的一种有效遏制。愿人们能从青岛市的做法中受到启迪,多些这样的“问责制”。